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健康社會科學
Health Social Science 
開課學期
107-2 
授課對象
公共衛生學院  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陳端容 
課號
HBCS7009 
課程識別碼
850 M010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6,7(13:20~15:10) 
上課地點
公衛211 
備註
與官晨怡合授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72HBCS7009_SH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介紹健康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主要介紹國內外健康不平等、疾病行為、健康行為,以及健康相關的文化議題的研究成果。本課程主要從三個向度來理解社會與健康的互動:1)生命歷程;2)社會脈絡;3)文化慣習。生命歷程指的是在不同生命階段,影響健康最核心的因素不同,例如,嬰幼兒時間以親子與家庭關係最為重要;在青少年期間則是以同儕關係為主家庭為輔;成人階段則是受到教育、職業及社會地位影響身心健康,例如教育的不平等造成好工作的機會不同,職業是白領或藍領,專業技術/政務主管或非專業技術主管等社會位階差序或社會歧視造成的社會心理調適機制(psychosocial mechanisms),如吸菸、成瘾、情绪性飲食等,都可能造成健康不良結果。到了中、老年則可能會受到家庭、社區及國家照顧體系的影響較多。在不同生命階段,我們需要著重不同的關鍵因素。社會脈絡面向則是要強調從人際互動關係、家庭、工作類型、組織機構、社群、社區,以致於整個社會體制及文化規範來暸解行為形成的原因。最後,我們也必須體認到一個社會所累積的文化信念對健康信念的影響,進一步影響個人對醫療系統的詮釋及選擇。
由於生命與健康的現象錯綜複雜,從不同的角度加以檢視以瞭解問題的本質及形成機轉,才能進一步從不同層次解決問題。
 

課程目標
培養學生認識重要社會與行為科學理論與概念,及其在健康與醫療上的應用,並能以此為基礎,探討當代健康議題。
修習本課程之後,學生能:
1. 瞭解健康的社會行為科學的相關理論與概念
2. 掌握文獻對健康的社會、心理、信念與行為等決定因子的研究成果
3. 運用相關健康社會行為科學的研究及理論概念來剖析當代健康議題。
 
課程要求
出席、小組討論及參加期中期末報告 (**本學期課程採小組報告方式進行討論,學期中請假不得超過5次以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一 15:30~17:00 備註: 週一 15:30∼17:00 
指定閱讀
Cockerham, William. Medical Sociology, 12the Edition. New Jersey, 2014 (代碼:MS,required) 
參考書目
Peter Conrad, The Medicalization of Societ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Conditions into Treatable Disorders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後閱讀重點摘要(期中報告前3篇,期中報告後3篇)(個人) 
60% 
課前繳交(以1-2頁為限) 
2. 
第一次口頭報告(交投影片及書面報告)。書面報告限10頁以內。(1~3組) 
40% 
期中報告,任選期中考以前的1個主題來進行綜合報告,形式為: 1)摘錄整理該課程內容重點,包括講義及指定讀物); 2)依據台灣現況或國際狀況,進行該主題的延伸閱讀及整理; 3)進行口頭報告。 
3. 
第二次口頭報告(交投影片及書面報告) 。書面報告限10頁以內。(4~5組) 
40% 
期末報告,任選期中考以後的1個主題來進行綜合報告,形式為: 1)摘錄整理該課程內容重點,包括講義及指定讀物); 2)依據台灣現況或國際狀況,進行該主題的延伸閱讀及整理; 3)進行口頭報告。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2/19  課程介紹(陳端容、官晨怡) 
第2週
02/26  健康人類學的研究取徑
(官晨怡)
 
第3週
03/05  健康社會學的研究取徑、WHO 健康社會決定因子(陳端容)

 MS:1
 Wilkinson, R. G., & Marmot, M. (Eds.). (2003).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the solid fact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第4週
03/12  健康不平等 (Health Inequality) (陳端容、郭俊東)
 Kawachi, I., et al., Chapter 4. Income Inequality, in Berkman, L.F., Kawachi, I., Glymour, M.M., 2014. Social epidemiology,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第5週
03/19  健康與性別(官晨怡)
 MS:4 
第6週
03/26  健康與社會位置(職業、階級、教育與主觀社會地位) (陳端容)
 MS:3 
第7週
04/02  讀書假 
第8週
04/09  專題演講(1)
黃喬煜醫師談社群網站做為行為改變介入平台之效益。
(2)王鶴偉博士/總經理:AI對醫療體系的影響
 
第9週
04/16  期中報告 
第10週
04/23  健康與社會支持、人際影響與同儕效應(陳端容)
 MS:5
 Van de Bongardt, D., Reitz, E., Sandfort, T., & Deković, M. (2015).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ree types of peer norms and adolescent sexual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9(3), 203-234. 
第11週
04/30  老化、死亡識能、生命善終與病人自主權利 (陳端容) 
第12週
05/07  邀請中國江蘇師範學院董宏教授(訪問學者)談中國的運動行為健康促進方案 
第13週
05/14  醫病關係與共享決策模式 (陳端容)
 MS:9,11 
第14週
05/21  TBA (官晨怡邀請) 
第15週
05/28  疾病詮釋、文化、與求醫行為(官晨怡)
 MS:8 
第16週
06/04  疾病歸因與醫療化(官晨怡)
Peter Conrad, (1992) "Medicaliz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8: 209-32.
Peter Conrad (2005), The Shifting Engines of Medicalization,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46:3-14.
 
第17週
06/11  分組自行討論 (陳端容、官晨怡) 
第18週
06/18  分組報告